| |

新闻动态

首页 >> 首页 正文 >> 正文



建设一流新闻学科 打造大湾区传媒“重镇”——专访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院长赵维江
日期: 2020年07月21日 11:14      信息来源:      点击数:

 

问:请您介绍一下传播与传媒学院基本情况。

答: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与202019日正式授牌成立。但我校的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自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招收本科生,至今已经有14年的办学历史。2016年获批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2019年新闻学获批为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7年,在原有的新闻学与广告学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最近动画专业被纳入我院,拟以短视频制作方向招生。

20196月,原来同为文学系的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与中文专业分别独立成系。20201月,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传媒系升格为传播与传媒学院。

目前我院在校生共有1600余人,教职员40余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教授8人,专任教师基本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具有一定实力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问:刚才注意到您介绍新成立的学院名称为传播与传媒学院,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学院有所不同,请问学院的命名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和理念?

答:是的,我们学院的名称在同类学院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取这个名字主要是基于我们对本学科性质的认识和我们的办学理念。

首先提出这个名称的是我院的学科带头人谭天教授。我院现有的专业在教育部所颁发的专业目录中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谭天教授认为,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新闻学与传播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新闻业将会蜕变为大传媒、新业态的现代传媒业。为了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实际和趋势,我们特别将学院的名称定为:传播与传媒学院。

从以上我们对本学科的认识出发,我院将办学定位确定为: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创新为基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技术支撑,致力于培养融媒体新闻传播和新媒体运营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问:贵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根据我院的办学定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大体形成了如下几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一、创新性办学思路。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导的创新作为专业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以互联网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民办高校创办特色专业的新路;

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为专业建设目标,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注重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在知名互联网与传媒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之外,在校内我们与传媒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新近成立了未来媒体研究院,与我院实行一体化运作。

三、融合性专业建设。面临新闻传媒产业的融媒体发展趋势,在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融合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创意写作等专业,形成了突破传统新闻学传播学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模式。

 

问:请简要谈谈学院是如何按照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的要求开展建设工作的?

答:为应对当下迅猛发展的媒介融合趋势,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我们以建设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为契机,主要在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抓住国家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将为大湾区内相关机构、企业培养应用型传播人才能学科建设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省重点学科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建立面向大湾区服务的数字挖掘与分析实验室,同时争取参与政府有关大湾区建设的项目,获得支持和资源。

2.以省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所有教学科研工作均纳入重点学科建设的范围,全面认真地落实建设规划的各项指标任务,努力创造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条件,以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开展教学改革、科研攻关和学生管理等日常工作。下大力气做好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满足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利用外派进修或攻读学位和校内导师制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成长。

4.加强各专业与网络与新媒体的融合。瞄准当下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组织教学和科研,强化专业训练。采取特殊政策强力引进专业人才,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将网络与新媒体课程内容融入本专业的教学体系,以培养面向网络与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为建设方向和特色。

5.加大教材与设备建设的投入。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并出台激励措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编写具备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实训教材和配套实训手册。

6.借助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特别是广东省内名校同类专业的优良资源,培训师资和教育学生。我院还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我院青年教师的业务导师。

7.'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大力投入实验室建设。为了适应多媒体融合教学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的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期工程已2018年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外,为了满足当下开展短视频制作和网络直播的需要,我校已投入百余万元,建设一个音视频多功能实验室,目前已开始施工建设。

8.依托互联网和各类媒体企业,推进产学融合,创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业界导师来校讲座和开设课程;建设实习基地,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将学生教学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组织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运作,切实学生的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问;听说贵院的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在华南地区可属一流,请问是怎么建设起来的?

答:大传播类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方式建设,建设周期为3-5年。作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平台实现了跨专业共享,满足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等多个专业的实验教学需求,同时着力建设为华商学院实验室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对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

一期建设计划(2018-2019年):搭建主体的硬件平台为主,适当引入基础软件实验平台。2018年建设实验室共5间,分别是新闻演播实验室、新媒体研究实验室、网络资源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投入经费约360万元,建设场地共500平方米。

二期建设计划(2020-2021年):使用网络资源及云平台、云计算等技术,减少实体服务器的使用,以网络互连互建的方式,将新建的5间实验室与原有的厚德楼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告学实验室、动画实验室3间实验室,以及创新楼环艺实验室、视觉传达实验室、数码影像实验室进行虚拟网络互通,发挥大传播类实验室群的综合性、功能性、交互性的集群使用效果。

三期建设计划(2021-2022年):重点建设大传播类实验室所需的大数据分析实验系统。侧重网络资源制作与设计、网络传播及运营、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的功能性建设。购买专业级别的数据库,供传播类专业及信息类专业使用,进行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等实验性质较强的软件升级与改造,建立网络教学科研平台,实现跨专业实验资源共享。

 

问: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共建模式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答:近年来,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同专业领域处于强势领先地位,我们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缘条件,已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共建的关系。请暨南大学的知名教授和领导来我系担任学科建设顾问和兼职教师,开办学术讲座,讲授骨干课程,指导学生准备研究生考试,参与我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讨,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同时我院选派青年教师到暨南大学业务进修,聘请该院教授为我院青年教师的业务导师,签订协议,规定任务,指导我院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此外,我院还每年选派学生到暨南大学交换学习。学科及相关专业建立稳定的共建或协作关系,引进高水平专家教学和指导,选派我校教师与学生进修和交换学习。

 

问:学院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情况如何?如有特别优秀的案例,请举例说明。

答:近几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在稳定就业率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质量。

(一)毕业生毕业率、就业率较高。2016-2019年,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率分别为100%97.62%98.84%94.52%2014-2018年,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88%100%98.86%96.31%98.81%,均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显示出本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近五年来,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总计有18名同学考上各级党政系统公务员;有67名同学考上中小学等各类事业单位;有72名同学进入中国移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平安等大型企业单位;有10名同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有15名同学进入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继续深造。

(三)社会评价满意度较高。近几年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我校新闻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4%以上,普遍认为毕业生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表现出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优秀案例:

古文胜,中共党员,文学院2006级广告学专业毕业。现任广州市画佳美术培训中心运行策划总监,河源市大家艺术培训中心校长,运营顾问。

胡世柯,中共党员,文学院2010级广告学专业毕业。现任广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增城区校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里外艺术空间少儿美术教育创始人。

刘秋梓,中共党员,文学院2007级广告学专业毕业,现任燃创设计总经理,雨后餐饮股东,增城新联会理事,写生中国画家,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冯思航,文学院文学系2012级新闻学专业毕业,现为广州沐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并创办广州节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王振康,中共党员,文学院文学系2013级广告学专业毕业,现在平远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担任党委办公室兼董事会办公室综合员、团委副书记。

 

《大社会》杂志编辑部

 

 

 

 

上一条:创新赋能,提质增效——2023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创优与发展研究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条:探索产学研融合新思路|学院领导带队赴深圳调研媒体新质生产力

关闭

粤ICP备17051289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9 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一号 邮政编码:511300 联系电话: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