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首页 >> 首页 正文 >> 正文



李亚男∣你终究要面对接受“公务员考试”一样的考验
日期: 2020年10月14日 12:4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李亚男:教授,传播与传媒学院新闻系教师,曾任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先后主讲过《新闻评论》《应用写作》《基础写作》《演讲与口才》《古代汉语》《散文阅读》《读书方法》《电影欣赏》《音乐欣赏》等课程。在《东北亚论坛》、《山西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财经应用写作》,《电影欣赏指要》,《音乐欣赏指要》,《新闻欣赏理论构建》著作四部。2000年前后,曾应长春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邀请为特约嘉宾,参与制作谈话类节目《书香》《影视物语》等专题节目,共五十多期。 

 

 

公务员考试介绍

近几年一直有人批评公考热,其实是不得要领,只要国家政治生态不发生根本改变,公考热是非常自然的。当然,你可以说我不想当公务员不进这个系列,因而就不必参加公考了。但是,你终究要面对、接受这种公考式的考验。因为公务员考试两个科目:申论行测,要考查、验证的就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解决问题能力。毋庸置疑,不论你毕业后做什么工作,都需要这样的能力。说到底,你个人生活中也难免自主判断决策的需要。除非你准备过一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提线木偶样子的生活。 

理论上讲,我们正常完成大学教育,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解决问题能力,其实不然。什么原因就不必讨论了,现实是,我们很多大学生社会认识、工作经验不足,分析问题判断情况能力欠缺,做出决策论证理由能力更不够。总之,是思维习惯不对路,写作风格不对路。要不,你不妨做一套国家公考题试试。 

申论考试为例。 

所谓申论考试的实质,就是考查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解决问题能力或曰实际工作能力。在行政部门以及各行各业综合管理工作,例行公事之外,就是及时发现新近出现的各种情况,理清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判定其问题实质,然后与有关部门人员协商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如果我们做出的决策确实合理可行,并全面认真地落实执行,就将得到一个预想中的满意结果。这不就是行政部门以及各行各业综合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吗?申论考试不过是这样一种日常工作模拟式的纸上演练而已。 

申论考试所给的背景材料涉及的范围很广,这首先是对我们认知当下社会能力的考验。从历年的考题看,都是当下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焦点问题,需要考生对社会的时事政治问题加以关注。考试中提供的背景材料往往杂乱无序,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梳理。回答问题强调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考生针对具体问题做有针对性的可行的答案。最后还要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述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论证解决问题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 

可见,申论考试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的能力,以及分析材料所提出问题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论证解决问题对策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能力。而且要求阅读概括、建议对策、分析论证环环相扣,逻辑贯通,思维严密。 

而我们的大学生社会认识非常不够,很多学生平时不太关心社会时事、国计民生,或者止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思考偏激,却不懂得公正客观,全面多维,超越一已意志利益地分析问题考虑对策。我们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不知道社会工作的特点、基本要求,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时,常常是流于拍脑门,想当然;或者是步骤混乱、责权不清,看得人一头雾水无所措手足。这里我们不是说,大学生要考公务员非得先工作几年不可。因而显得这种纸上谈兵似的练习更是必要的。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见成效的。 

综上所述,申论考试所要验证的就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这是每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应具备的品质,不论你将来做什么工作。这种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个人专业基础、社会认知、思维训练、语言直觉、表达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不是哪一门课程能够完全承担起来的。这又是一种实践性的能力,不是单纯的觉知问题,因而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日常化的实践练习。 

      “行测也是,是考查、验证我们在压力环境下,做出准确合理判断选择的能力。加上申论科目考试,可以说,一旦能通过这种公考式的考验,标志我们拿到了进入社会的资格证。我曾说:公务员考试是很多大学生真正的成人式

讲座预告

李亚男教授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经验,为帮助有意报考公务员的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公务员考试信息,促进同学们备考,1013日(星期二)16:00特邀请李亚男教授在励志楼C403讲授公务员考试备考学习方法、解题技巧,诚邀同学们参与! 

 

编 辑|丘烨琳

初 审|陈宇佳

复 审|黄  

终 审|谢清明

 

 

上一条:我院2020级新生参加校军训总结大会暨阅兵仪式 下一条:谭天 | 社会化传播中的新媒体

关闭

粤ICP备17051289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9 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一号 邮政编码:511300 联系电话: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