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蜀梅与教师合影
本网讯:2020年11月3日晚7点,《南方日报》记者张蜀梅于励志楼B104开展了以“新闻采写中的非虚构写作”为主题的讲座。此次讲座出席嘉宾有新闻学专业负责人骆莉教授、文学院林宋瑜教授、新闻系主任助理庄学勋老师以及各院系教师代表。讲座由骆莉老师主持。
主持人,新闻学专业负责人骆莉老师
“在非虚构写作过程中,如何记录大事件”“如何捕捉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作为学生,如何进行非虚构写作”,张蜀梅记者以这三个问题作为开场,并用个人的经历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非虚构写作过程中,如果想要记录大事件,需要记者从这个事件中的人出发,去采访与记录事件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当听到新闻线索时,要确认线索是否属实及其报道价值。确认这两点后,记者就要立刻奔赴一线,联系最具权威性的专家,以获取最新消息与新闻素材。
2003年,在老家过年的她收到了一条“广州出现一种怪病,已经有医护人员开始感染”。作为专门负责报道医院新闻报道的记者,她先确认了消息来源以核实信息是否属实,且了解到此疾病具有极大传染性,即其具有重大新闻价值。于是,她立刻返回广州,从其他记者获取情况,甚至于在疫情初期时没有任何防护情况下去医院采访医护人员。同时,与钟南山院士取得了联系,是“非典”期间第一个对钟南山进行深入对话的记者。后来,也获得了“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二等奖”与国务院中宣部颁发的抗非“优秀记者”勋章。
2003年,张蜀梅采访钟南山院士——图片来自讲座PPT
记录大事件、捕捉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就需要我们有担当、有责任心、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张蜀梅以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的个人经历为例作了详细的说明。“地震后,我们是最早进入现场的记者”,沿途中的学生、女孩、村长、老人都成为了她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从汶川回来之后的她,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她决定关注农民工,要写背井离乡的他们在寻求梦想的经历,写出他们的共同经历和命运。因此,与南都记者合作写出《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洪流》,此书也获得了国家记忆2011年·致敬历史记录者“年度历史写作(媒体)”大奖。
作为学生在进行非虚构写作时,要学会发现、关注身边人、养成记录习惯,然后在精神层面上,要做到有心、有理想、坚持与坚守。在互动环节中,张蜀梅记者将学生所提的问题分成:新闻伦理类;实习类;是否已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对于这些问题,张记者都做了解答。
张蜀梅与全体师生合影
最后,骆莉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并对张记者当年将全部稿费捐给汶川地震中受灾的人民表示敬佩,希望新闻学的同学们向张记者学习,以她为榜样,同时也很感谢张记者所介绍的实习机会。
个人简介:张蜀梅,资深记者、作家。生于四川,现居广州。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现供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发起人,《南方都市报》非虚构写作大奖宣讲人,曾受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准记者训练营课外营辅导老师,中山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校外专业硕士导师。著有短篇小说《圈套》《非常关系》《情感一种》,中篇小说《同窗共读》,长篇小说《一个或几个人的舞蹈》,中短篇小说集《同窗共读》。近年来从事非虚构写作,出版纪实文学《在SARS的流行前线》(花城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生死一线》(花城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专栏《活着就好》(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先后多次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开办非虚构写作专题讲座。
学生记者:叶倩柔
指导老师:庄学勋老师
排版发布:温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