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首页 >> 首页 正文 >> 正文



学院新闻∣传院召开2020学年总结暨 “十四五”规划研讨会
日期: 2021年01月16日 10:0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2021年1月14日上午,传播与传媒学院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2020年终总结会暨学院“十四五”规划研讨会。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广州华商学院副校长王列耀、传播与传媒学院院长赵维江、未来媒体研究院院长(传播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谭天、人文学部副主任陈晔、传播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倪列怀、传播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林绍忠,以及传播与传媒学院全体教职工。本次会议由倪列怀副院长主持。

传院全体教职工合影

会议第一项议程,由赵维江院长做学年工作总结及学院“十四五”规划报告。赵维江院长指出,在过去一年里,虽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给全院各项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但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传播与传媒学院以学校转设为发展契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学院管理、师资、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希望全体教职工,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携手共进、同心同德、共创辉煌。

赵维江院长

赵院长认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关系到传院的长远发展。目前,学院的发展还面临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科研能力整体不足、专业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系列问题。要把握“十四五”发展的机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建立健全教研产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形成高效、务实、规范而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构建以学系为骨干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而各有专司的运行框架。

二是优化师资队伍,扩大办学规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继续引进人才,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不断优化和充实师资队伍。

三是科学研究上台阶,形成学术特色与优势。以谭天教授为带头人,以未来媒体研究院为平台,以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传播与传媒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形成在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和明显学术特色及优势的研究团队。

四是加强教学研究,建设高水平专业、课程与教材。力争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省级以上教学团队、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方面有突破性发展。

五是深化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探索大平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增加集中实践教学学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适应社会需求,适当拓展口语传播(播音与主持)、新媒体艺术、包装设计和数字出版等专业方向;开展新文科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加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复合型专业素质。

六是推进产教研融合,加强实验教学。搭建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与业界合作继续扩大实践教学基数量,在未来媒体研究院之下,设立新媒研宄与应用中心、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网络视频研究创作中心、网络直播研究与开发中心、区域公共品牌研究与策划推广中心等专业实践机构,在此基础上成立传播与传媒产业学院;大力推动实验教学与专业研究开发设施建设,扩大目前大传播实验平台,以满足教学需要,规划建成传播与传媒研究与开发基地。

谭天教授

会议第二项议程,由传播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谭天教授作主题发言。谭天教授首先结合自身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思考,提出新闻传播学发展要“走出传播学”,从新闻传播学转变为传播学与传媒学,推动跨学科研究发展。

接下来,谭天教授从媒体融合和智能传播两个研究领域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媒体融合,他提出“越不像媒体越有出路”。通过列举长兴县融媒体中心智慧城市项目和湖南广电AI电台的融媒体建设案例,他指出跨界发展、连接新用户圈层是媒体融合下一阶段的重点。在大数据、云计算和5g技术发展背景下,谭天教授认为,对智能技术背景下推动的智能传播研究更需要展开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技术哲学等跨学科研究,一方面要把老问题切换到新时空重新进行审视,另一方面还要发现新问题构建新理论,并借此重构新闻传播学。

最后,谭天教授提出在新媒体新技术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作为新闻传播教育从业者,教师要勇于走出舒适圈,通过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开展新的实践探索实现更快地成长。

王列耀副校长

会议第三项议程,由王列耀副校长讲话。王列耀副校长首先肯定了传播与传媒学院自建院以来取得的成绩,他认为在赵维江院长的带领下,在谭天教授等学界领军人物的支持下,传播与传媒学院在“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传院的师资力量逐步壮大,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学缘优良、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队伍。传播与传媒学院充满希望,但发展的任务也很艰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传播与传媒学院要勇担华商发展的排头兵,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在进一步完善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将学院各项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推向深层次发展。

王列耀副校长指出,华商学院经历了15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总的来说,学校管理还比较落后。目前学校正以转设为发展契机,在各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相信经过一两年的发展,能够建立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够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学校高度重视传播与传媒学院的发展,希望传院全体教师能够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共同为华商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第四项议程,传院全体教师分行政教辅、新闻系、广告系、网络与新媒体系、视频传播系五个小组对学院“十四五”规划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会结束后,各小组做了讨论情况汇报。

行政教辅组讨论

行政教辅组在认真研究学校、学院“十四五”规划讨论稿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工作实际,表示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能够参与到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深感责任重大。面对学校转设后可能面临的如学生管理工作、党务管理工作下沉等带来的压力,一方面会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能够在行政教辅人员的配备、职业发展、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进一步的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行政教辅队伍的稳定发展。

新闻系讨论

新闻系从组织结构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发展、课程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在组织结构与专业建设方面,新闻系将会致力于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的工作,并且对增设的“口语传播”专业进行具体规划,争取于2022年成功增设“播音与主持”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新闻系的职称结构存在较大的问题,将按照学院“十四五”规划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博士计划的推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课程建设方面,一些理论课程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因而将着重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做好上述工作,希望校院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职业发展以及减少行政工作任务方面给予支持,使教师们能够一心一意从事教学、科研。

广告系讨论

广告系在汇报中认为,学校和传院两级的清晰定位是广告学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性启发。围绕“区域性”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广告学系全体同仁经过充分深入的探讨,未来将在明晰专业定位、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落实课程建设三个层次展开“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在专业发展方向上,把握“营销传播”全面转向“营销服务”的业界趋势,找准目标,挖掘潜力。在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中,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驱动,形成创意孵化+产学研融合的稳定团队,打通理论-实务教学环节,构建完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层面,以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近期目标,多元接入资源,开创更具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告学专业将在学校、学院和学系的全新发展阶段,逐步优化培养体系,形成明确的培养特色,并尝试在社会服务中辐射影响力。

网络与新媒体系讨论

网络与新媒体在汇报中指出,将紧紧围绕学院“十四五”规划讨论稿,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色与实际,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一方面,高度肯定了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与指导性。尤其是规划中的办学定位十分精准,发展目标十分清晰,建设措施十分具体。另一方面也指出中规划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学科定位需要进一步凝炼,尤其要凸现新媒体时代特征和提升媒介素养这一要求;教师的定位要更加精准,按照教学、科研和实践进行分类打造和培养;建立与工作内容相配套的激励制度;改善网络条件等。

视频传播系讨论

视频传播系从师资团队建设、科研成果、产学研成果、专业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努力争取2021年-2022年,完成自培养高级职称1人,未来五年,视频传播系将教师队伍建设成12-15人的团队,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5-8人,博士1-3人,师资结构更加合理。科研成果方面,努力争取2021年-2022年,完成省级课题立项1-2项,未来五年,立项省厅级课题3-5项,校级课题5-8项,发表核心论文4-6篇。产学研成果方面,视频传播系始终坚持以实践型教学为核心,以网络视频研究与创作中心的项目带动教学为手段,项目的引进和管理是今年开始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视频传播系今年申报一流课程2项,大大鼓舞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未来五年计划建成校级特色课程、精品课程5-10项,省级特色课程、精品课程1-3项;争取建成校级特色专业,努力冲击省级特色专业。

会议第五项议程,由林绍忠副院长宣读学院表彰决定。2020年,传播与传媒学院教职工在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产学合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教师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推动传院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绍忠副院长

会议第六项,由赵维江院长做会议总结。赵院长指出传播与传媒学院“十四五”期间要围绕建“重点”、争“一流”、上硕点、拓专业、固基础、转应用六个方面展开工作。在全面完成省重点学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以国家“一流”学科标准为目标,争取获批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授权点,融合传播与艺术两大学科门类,拓展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全面完成应用型学科的转型,建设成在国内民办高校中高水平的、华南地区一流的、特色鲜明的民办传播与传媒学院。

上一条:回望过去,“养成”未来——传播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召开新学期教职工会议 下一条:留灯——华商十五载,宿管一直在

关闭

粤ICP备17051289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9 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一号 邮政编码:511300 联系电话: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