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5 日晚18:30分,传播与传媒学院星空读书会于启智楼409 教室开展。本次活动由传播与传媒学院辅导员王洁组织,传播与传媒学院新闻系专任教师王琰担任领读人,15 位师生一同阅读赵鼎新教授的《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研究》刊发的《打工诗人》与《新闻与传播研究》刊发的《“与癌共舞”与“与爱共舞”:在线癌症叙事的意义建构》,还包括社会学者李钧鹏、出版领域学者张世海等受访材料等。

本期王琰老师分享的《什么是社会学》文字简洁却蕴含深刻思想,不仅阐释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更揭示了社会学分析世界的独特视角。该书直击社会学的核心—— 结构和机制叙事,兼具思想深度与学术厚度,堪称社会学的 “启蒙宝典”。王老师借助书中表达给学生们指出社会学的核心在于它是一个独特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并且这一视角并不是近现代西方人创造的,而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论述中都蕴含着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比如孔子的正名说、老子的贵弱论,我们所熟知孟母三迁的故事,背后深层次意涵在于社区结构对青少年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
王老师以赵鼎新老师所列举两种分析问题的两种思维方式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与结构/机制叙事为例,我们不论是分析为什么有些学生能考上名校,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取得经济腾飞等各种问题,都可以从这两种视角展开分析,掌握这两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认识现实中出现种种问题。这两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构成人文社科基本的思维方式,由事件/时间序列思维方式基础上是历史学,在结构/机制叙事基础产生了社会学,这两门学科也是我们人文社科中重要的基础学科。
王老师指出:“读书不止是要记住某个学者说了什么?而是你自己是否能理解,并用自己语言和生活例子讲出来,这样相比于死记硬背记得更深刻。比如马克思论述著作,不仅是要知道马克思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分析问题的视角,马克思论述的情况虽是百年前的德国,但伟大思想家分析问题视角是具有穿透历史的能力,他分析具体情况虽是百年前德国,但当下中国是否也有相似情况,你能否列举出来?”
当然,我们读书时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关注现实,读到某个理论时要思考,它能回答我们生活中那些问题?比如我们阅读中国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上两篇论文,一篇关注打工诗人,一篇关注癌症患者。我们不能局限于只读书,书是读不完的,也要关注现实中现象与社会问题,再结合理论。既然扎根书房也要扎根田野,实现理论和田野材料良性互哺。

王琰老师以“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为切入点,巧妙结合学术论文与随笔,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同学们搭建起《什么是社会学》的核心框架。他深入剖析了 “文化资本” 与 “社会资本” 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家打开了社会学的大门。
在深度共读环节,王琰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了“大学期间我们不读书将来会损失什么?” 和 “读书的方法” 等精彩段落。朗朗书声中,文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同学们在声韵的感染下,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针对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难题,王琰老师倾囊相授,分享了“怎么写论文” 和 “如何写出好文章” 的实用技巧,鼓励大家多借鉴、多思考,提升学术表达能力。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积极踊跃地提问,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王琰老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传授下,同学们不仅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论文写作方面也收获颇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什么是社会学》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探索社会学的道路。相信通过本次读书会,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书中汲取智慧,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