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高照,微风轻拂。伴随着蝉鸣声,在7月15日这一天数字传播学院“华商行天下”暑期实践队开启了一天的实践旅程。本次实践活动在网络与新媒体系专业负责人黄少华教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张志荣副教授、系副主任李易阳老师、骨干教师石文政老师、王洁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八名同学前往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开启了一场不一样学习实践之旅。
塞上老街:青石板载着岁月,一砖一瓦都是呼和浩特的烟火诗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 队员们漫步至塞上老街。老街古色古香,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店铺林立,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同学们漫步塞上老街时,从青石板路的磨损痕迹、两侧明清风格的砖木建筑里,听商户和老街守护者说起:这里已有百年历史,曾是草原与中原商贸往来的“十字路口”——晋商驼队带来的茶叶、丝绸,与牧民的皮毛、奶食在此交易,老街上的皮艺坊、杂货铺,最早就是那时为往来客商服务的。

如今门楣上的老字号牌匾、墙角留存的“茶马互市”石刻,还有代代相传的皮雕、刺绣手艺,都在诉说着这条街如何从商贸驿站,慢慢成了草原文化与市井烟火交融的活化石。这里汇聚了各类传统手工艺品、特色美食和民族服饰。 老师跟同学们一起,边走边为我们讲述内蒙古传统文化。 队员们穿梭其中,品尝着香气四溢的奶茶、酥脆的奶皮子,与热情的店主交流,了解青城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生活。从传统皮艺到手工刺绣,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智慧与情感;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更是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城市生活画卷。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塞上老街不仅是商业之地,更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鲜活载体。
内蒙古博物馆:一馆藏尽草原千年事,文物无言却道尽沧桑

离开塞上老街 ,实践队走进内蒙古博物馆。作为展现内蒙古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重要窗,博物馆内藏品丰富多样。此次 实践 ,队员们重点关注了博物馆在数字资产方面的创新应用。通过数字化展示技术,古老的文物“活”了起来。队员们借助虚拟现实(VR)设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草原部落的生活场景;数字化的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也让大家更便捷地了解内蒙古地区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博物馆还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珍贵文物数字资产进行管理和保护,确保其真实性与安全性。这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全新认识内蒙古历史文化的窗口,也让大家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内蒙古博物馆的数字展厅里, 我们的同学们 忙着把专业知识搬进真实场景。
有人对着VR草原部落界面反复操作,指尖点触虚拟器物时,边拍屏幕边记:“文字介绍和音效同步触发的逻辑,回头用Unity试试复现。” 转头就用手机截下3D文物模型,对着匈奴青铜剑的纹路琢磨:“剪条短视频,慢动作扫过纹路配句‘两千年前的指纹’,应该能勾住人。”
直播架支在虚拟营地前,有人举着手机边操作VR设备边直播,看弹幕说“帐篷花纹没看懂”,立刻切到3D旋转模式:“这样能看清游牧迁徙路线——刚停留率涨了,看来故事性得再强点。”
还有人蹲在数字导览屏前,盯着游客滑动习惯记笔记:“阿姨总在简介处停,说明信息得更醒目;小孩爱点动态场景,交互得多加触发点。” 遇到数字运维人员,追着问建模帧率、区块链存证对接逻辑,把课本里的“沉浸传播”“数字孪生”,变成了手边可触的实践。

此次内蒙古 实践 之旅,广州华商学院的队员们在塞上老街体验城市生活的温度,在内蒙古博物馆领略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融合的魅力。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之旅,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之旅,为队员们的学术研究和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